从历史社会学进入”费孝通+们”:世界体系式传记的陈达与流亡叙事的龙冠海
似乎,这两年,社会学本土化研究——费孝通研究吧,相较以往的差序格局的概念分析与发展,新起了回到历史脉络的新思考,比如:
周晓虹:江村调查: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
周飞舟:从“志在富民”到“文化自觉”: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
王建民:个人、学术与国家的关联——费孝通“江村调查”的学术心态史及其启示
孙飞宇:从社会变迁到社会平衡:费孝通在“江村调查”之前的思想梳理
————
相较于目前国内的这种费孝通研究转向来看,下面的研究,似乎理论脉络导向不太一样。
这三篇均是境外学者(台湾、美国),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研究,也是从历史社会学角度(广义上)。但在我的reading list上排得太靠后,要不就先简单地推一下,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。
陈达研究——世界体系式的传记
《Journal of world-systems research》在2015年搞了个专刊,SPECIAL ISSUE: WORLD-SYSTEM BIOGRAPHIES,收录了一篇
书名: Sociology in Times of Crisis: Chen Da, National Salvation and the Indigenization of KnowledgeAna
作者: Maria Candela
之前看到的时候很惊讶,因为国内似乎没什么学者做陈达的研究,而这位Maria Candela是位历史学博士生转到社会学系教书,研究拉丁美州华人劳工,可能由此介入了陈达研究。 这篇论文可在该刊物的官网免费下载。
世界体系式的传记研究,曾有部出名的作品:
书名:Bourdieu's Secret Admirer in the Caucasus:A WORLD-SYSTEM BIOGRAPHY
作者:GEORGI M. DERLUGUIAN
——很久以前翻过AJS上的书评,好像是讲一位高加索地区的反抗组织头目,是布迪厄的信徒。该书获奖了the Norbert Elias Prize奖。
2. 龙冠海——流亡、叙事与认同
去年年底,去台湾花莲参加台湾社会学会年会的时候,书展上放着了一本装帧很漂亮的书,《族群、民族與現代國家》,翻了翻,里面收录了萧阿勤老师的作品
——第三章 流亡與時間,敘事認同與知識建構:重探龍冠海與「中國現代化」的社會科學研究
我当时很惊讶,因为我自己做台湾的社会学本土理论研究,尤其是叶启政的理论。但我从没想过,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进入这些社会学想法/实践的历史脉络,很受益。记得当时看了很过瘾,从叙事的时间性、流亡认同进入龙冠海至台湾后如何通过社会学中国化/现代化的实践之中。
最后再加一本,标题写不过来了。
3. 中国/香港/新加坡的社会学是如何形成的——地缘政治、国家与知识网络
Framing Sociology in Taiwan, Hong Kong and Singapore: Geopolitics, States and Its Practitioners
这是曾柏文老师的博士学位论文。我从他的博客(https://alberttzeng.wordpress.com/)转载过来,见下。
我企圖從對台灣、香港、新加坡這三個地方戰後社會學發展的脈絡梳理,分析其樣態,是如何受到歷史脈絡跟一些制度因素的影響。
研究來自知識社會學的傳統,但企圖放在更大的地理脈絡,所以大架構,是我稱為 World System of Knowledge Network,擷取自Wallerstein的 (歷史整合、跨國界、批判) 視角、跟網路社會 (多層次節點、重視流動) 的一些觀念。
除了前言、結論、理論、方法外,實際內容分五章:
第三章,從社會學的引入與制度化,論述與東亞(中英日美)「帝國邊緣」現代化的牽連。
第四章,比較三地出版的樣態(資料很不完整),用「地區學科認同」去統攝,試圖連結到三地不同的認同政治
第五章,專論與西方典範的拉扯,主要參考的,包括湯志傑那篇,跟張茂桂與吳欣怡對台灣社會學本土化的回顧,但加入香港與新加坡類似的討論。(可參見後續討論:社會理論的本土化)
第六章,寫三地社會學者的公共參與,並以(政治、媒體)制度環境與intellectual tradition來詮釋差異。
第七章,討論管理主義與學術全球主義主導的「高等教育改革」下,對三地社會學的衝擊。
(此段如涉及侵权,告知即删)
这份博士学位论文,已经可以google到,直接在华威大学机构典藏可以免费下载到。
(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第117期)
————
链接:
中国【社会学和政治学】到底在世界排名多少?看H-index等四指标
引多少多新多洋参考文献【述评文章】才能发《社会学研究》?近6年数据统计
【理论论文】引多少/多新/多英文的文献才能发《社会学研究》:12-16年统计